怀念恩师
裴文奎
吴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时间果真不饶人!
从1964年考入山西轻工业学校,到2009年先生辞世,文奎伺立门墙之下整整四十五年,如今先生已成故人,音容笑貌,徒留追忆,当年莘莘学子,也以满头华发,年近古稀。斯人虽逝,然而翰墨遗香、德泽后学,每念及此,不禁泪下潸然。唐代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之于我,岂止于此?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的道德楷模,四十五年间,无论艺术道路还是人生道路,无不追随先生身后,亦步亦趋。可以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做人作画,得益于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再造之恩,没齿难忘。
1964年考入山西轻工业学校,是我人生的第一转折,也是我艺术道路的起点。在这个转折点上,先生是领路人;在这个起点上,先生是启蒙者。那年我十五岁,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从晋南农村来到晋中榆次,千里求师,四顾茫茫然,除去对美术的喜爱之外一无所有。那年先生二十六岁,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从四川美院毕业后即作别父母之乡,远赴晋北塞外,在大同瓷厂工作一年之后调入轻校任教,一腔热血、襟抱初展。轻校1964年始设美术专业,吴德文、谭兴渠、陆贤能三位先生是拓荒者,我是第一届学生。授业恩师与开门弟子,自此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情与缘。
那时,在我们一帮青春年少的学生眼中,先生身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艺精、人好、刻苦。四川美院是全国美术院校中的佼佼者,先生的师承,从张采芹、张静涛、牟于天、冯建吴、肖建初、岑学恭、苏葆祯等川蜀名师,上溯至吴昌硕、张大千、张书旗、黄君璧等艺术泰斗,每每看先生示范作画,挥毫点染、即兴成趣,花鸟翎毛、意兴盎然,自然由景仰而发奋,各自心中无不深埋下追求艺术的火种。学高为师,“艺精”的吴老师,把我带入了五彩斑斓的圣殿,志于其道,终身不舍。
吴老师他虽出名校名师,可他却非高高在上,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和我们在一起,如长兄、如父执,严而慈、敬而亲。1965年我染上伤寒,不仅我一人,而是全班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那时,伤寒是个麻烦病,弄不好是要死人的。同学们一个个倒下,心急如焚的吴老师、陆老师把我们一个一个背到病房。住院治疗的一个月里,吴老师朝夕探视,抚慰有加。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卧病在床,少年人的心里有几多伤感,可想而知。几十年后的今天,每每想起那父亲一样有力的肩膀,那母亲一样疼爱的笑容,我依然忍不住在泪眼朦胧中喃喃自语:老师,您要还在,该有多好!
伤寒好了,却落下一个月的课,尤其水彩是新开的课,落下了开头,该当如何下手,我很着急。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用水彩写生,心里越是不稳,笔下越是没谱。碰巧此时,吴老师路过,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对我说:“文奎,暑假能不能不回家,老师们要到晋祠写生,你可以跟上我,把水彩课补上”。于是那个假期,我随老师们一起,扛着铺盖卷来到太原南郊,住在晋祠小学,每日早出晚归,吃了一个月的“偏饭”,心摹手追,进步了不少。
1966年,“红卫兵”大串联,吴老师把他案头的小闹钟让我带上,还请女同学专门缝制了一个小袋子,这样可以把闹钟装在里面,挎在身上,以便掌握时间。我拿走了,他却没用的了。那年头,钟表是很奢侈的东西,老师自己也是一个“穷教员”,自然是不会再有的。
吴老师他在课里课外,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学生当范画临摹,自己在川美时老师赠送的画作,也拿出来供我们学习。只要是他教过的学生中,几乎没人没有他的作品。在当下再也寻觅不到像他这样的好老师了。
我当年的恩师,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多年后,我也为人师为人长,老师当年待我的,我也拿来待我的学生。老师不仅教我画画,更以其身、以其行,教给我如何在世为人。古人说:“其为父子兄弟足法,然后人法之。”恩师一秉古君子的“洁矩”之道,我视其为一世楷模,如能得其一二,此生足矣!
刻苦,吴老师确是一个“苦行僧”式的画家。他的生活是黑白颠倒的,经常一画画就是整整一个晚上,通宵达旦,成年累月。如此这般的用力,成就了他一生的丹青艺术,也鼓舞着我们一帮后学少年。我时时会觉得,老师他没有生活,只有创作和教学、教学和创作,他不是黑白颠倒,压根就是没白没黑,若非如此,也许他的生命不会在七十二岁的门槛上戛然而止。对画家而言,那是一个真正收获的年龄。恩师洒尽了一生心血为了绘画艺术,为了美术教育,而我们,从当年的一张张白纸到现在,无一不是恩师的心血之作。作为承泽之人,身当秉承师门风范,薪尽火传。我时时以此自勉。
四载求学,转眼而过。毕业后到大同瓷厂,是老师的建议,那是他工作过的地方,他说雁北将来要我成立陶瓷研究所,不会脱离专业。
1976年,山西省陶瓷研究所在太原成立,我奉调回省城,心中铭记的恩师的教诲:不脱离专业。
1985年,我从陶瓷研究所调到太原画院,专业从事创作,也是谨遵师命,而且像恩师一样从此走上了专攻花鸟的艺术道路。
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渐渐地有了新的感悟,但时逢年节,从来忘不了上师门请教,恩师每每说:“一代要比一代强。”而我记在心里的永远是:饮水思源。
而且,源头之水,源源不断。乃至我的孩子考取美术专业,恩师也是耳提面命、亲力亲为,浩浩师恩,泽惠两代,后生晚学,情何以堪。
2009年,恩师七十初过而撒手人寰。噩耗传来,如五雷轰顶。一生之所倚恃,轰然倒塌。四十五载师生情缘,每一处关节,每一个细节,如画之一点,一线,一皴,一擦,一钩,一染,历历然如在眼前,情至深处,悲从中来,独自伏案,恸哭失声。天地有情,当知拳拳之痛也。
恩师仙逝之年,我亦六十告老。本意自此闲云野鹤,一身轻松无挂,正好陪老人家四处走走,卷袖自携,随意停歇,晨醒昏定,以谢深恩。孰料天不假其年,子欲孝而亲不待,跪乳之心,竟成了未了之愿,痛定思之,痛何如哉!
彼来七年,醒来每每念及,睡时每每梦及。上黄山,念恩师未曾登临,到壶口,念恩师未曾一览。人生一世,憾事多多,大恩未报,憾之至也。谨奉师训,谨从师德,铭师之恩,弘师之道,庶几报深恩于一万。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此三者,吾师之谓也。
岁次丙申,冬去春来,贞下又启一元。后学文奎谨志。
附:吴德文,生前为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美术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水彩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协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吴德文同志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坚持艺术创作,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发表。曾为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创作巨型壁画“永乐撷粹”。巨型国画“争艳斗翠”等作品分别为新加坡政府、英国达比郡高等教育学院、中央电视台、山西省人大、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机场、山西省博物馆、山东省青州博物馆、湖南省岳阳博物馆、陕西省咸阳秦都博物馆等单位所收藏和陈列。近些年来多次为各级领导出国访问提供作品,画迹遍及美、英、法、日、韩及东南亚各国。生平履历及艺术作品分别被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一卷),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21世纪中国当代美术家展示(第一卷)收录。
吴德文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学习传统,上追宋元明清诸家,近习张书旂、冯建吴、苏葆桢、王雪涛、孙其峰等名家。兼擅山水、花鸟及西洋水彩,画风雅俗共赏,深受广大群众和行家的好评。
谭兴渠先生首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先生以其花鸟彩墨画著称于世,是当代中国彩墨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先生的彩墨画,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以其高超的彩墨技艺享誉海内外,得到众多艺术界人士和收藏鉴赏家的认可。1990年应邀赴英国达比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国外收藏。其作品以色彩明丽、意境幽深、格调新颖并富有乡土趣味和时代气息而著称,1998年,其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谭兴渠先生更是一位教育家。他1924年出生于贵州省独山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学习。1954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便只身来到山西,从事美术教育已经70年,为山西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70年的教学生涯中,谭老师把我们山西看做是他的第二故乡,为这片土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不仅以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独具的艺术才华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且以他高尚的品德和至诚至善的人格魅力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帮助他们成人成材,使他们在青年时代就能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1964年,董长海就读于山西轻工业学校美术图案专业,他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的代课老师正是谭兴渠。董先生深情地回忆着说,当时他们专业有4个班,共90个学生,谭老师对每个学生都非常好,关心起来事无巨细。董说:“你看我现在63岁了,身体还这么壮实,都是谭老师给打得好底子。上学那会,我是我们班身体最差的那几个之一,常常是两节的大课都撑不下来,谭老师把我们几个召集起来,请来体育系教太极拳的赵老师,让我们学打太极。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几个身体都好了起来。你别看这事小,我是一生受益啊。”
相比现在的师生关系,董告诉我们,这47年来,他和谭兴渠先生的关系非但没有疏远,而且是越来越近。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榆次看望老师。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师生也经常联系,从上学至今,就没有断过。董说:“谭老师经常和我们说‘和你们在一起就跟我在学校是一样样的’。”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之所以和谭兴渠先生有如此深的感情,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那就是他的儿子,董学良,也是谭兴渠先生的学生,一样的学校、一样的专业、一样的老师,可谓“父子同师”。所以,董先生对谭兴渠先生不仅是感谢,更多的是满心的感恩。在1997年,谭先生出版《谭兴渠画集》的时候,董家父子尽自己所能拿出1万元赞助他们的恩师。董长海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因为在自己的心里,老师就跟自己的老人是一样的,在老人需要的时候帮一把,是尽晚辈的孝道。
董先生说,谭老不仅在绘画领域是大家,在厨艺方面也很令人咋舌。每当他和同学一起去看望谭先生时,谭老总会做一桌子的菜给他们。“别看他现在已是88岁的高龄,做起菜来可谓是精神饱满。”董这样说,“只要知道我们要来,他就开始提前准备。而且我们也知道他喜欢做菜,所以只要去的时候就开始分工,我买点菜,你买点肉。去了由谭老师掌勺,挽起袖子、围上围裙、抡起大勺、映着火光,一盘接着一盘。有时我们还会喝点小酒。饭桌上的气氛很热烈,我们聊得无拘无束,天南海北。人说久为朋友成兄弟,在我们这里,是久为师生成兄弟。”
附:谭兴渠
1924年生于贵州省独山县,布依族人。从事工艺美术教育近40年,创办工艺美术专业,为山西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工艺美术家学会副理事长、山西服装协会常务理事、山西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山西教委高级职称评委。
谭兴渠个人艺术传略载入 《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出版《谭兴渠画集》。
陆贤能,又名陆沉,字九屾,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等多家协会全国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他在水粉画、中国花鸟画、山水画、装饰工艺等各领域都有成功之作。在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山西省政府及一些重要的场馆,都有他的设计和绘画作品展示。如一九八0年山水画《北岳胜概》入选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陆贤能非常喜欢传统的笔墨线描和西方的感觉色彩,他曾称“我酷爱写生,足迹遍天涯。可我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想象画家。”陆贤能评价他“是个野人,跑到山里就不想回家”,画也很“野”。一个人时又是个玩童,没规矩乱画。他不把一张已经画好的画画烂就不罢休他不把一张已经画烂的画画好就不罢休,他满意的画有好多就是从画烂了再画好的。
山西省美协主席、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这样评价道:“陆老师的每一幅作品都不落俗套,韵味淳厚,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神异不俗。这些作品看似张扬恣肆,东涂西抹,色彩斑斓,其实都在法度之中。尤其是近几年,他集几十年功力和修养于一身,犹如一位内功精深、修炼到家的武林高手,出招已无定式,而又招招有出处,变幻无穷。他近几年的作品可以说是原生创作,道他人、前人之未道。欣赏他的画,让人叹服他卓尔不群的想像力,也让人钦佩他不凡的表现力。”
看晋中 2016-09-20 00:04
晋中迎宾路113号,一个已变为城市休闲花园的地方,培育了一所本科,一所专科和一所中技学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榆次人常说的“纺校”的变迁史。
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名称为山西省纺织学校,1960年省政府批准,山西省轻工业学校(含专科部)从太原迁榆次与山西省纺织学校合并,更名为山西省轻工业学校,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山西省轻工业师范学院,1966年更名为山西省轻工业学院,"文革"中一度停办,1972年复学后,名称为山西省轻工业学校,1979年更名为山西纺织工业学校。1978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招收太原工学院纺织专科班学生,专科班设有棉纺、机织、针织、染整、电气自动化、工艺美术、服装等专业。
2000年9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纺校变为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2013年6月,学院由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正式分为两个学院,即轻纺工程学院和艺术学院,并被决策者议定,搬入榆次大学城(即明向校区)。
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打造,艺术学院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绘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七个专业,成为我省美术、设计类专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院校,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适者生存”是万物进化的法则。纺校的工艺美术专业,1964年创建,主要为装潢、染织、陶瓷等产业培养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开办了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中国画、油画、摄影等专业。
在艺术类专业办学方面,他们选准理论性稍弱,但实践环节较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突破和发展,为此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办学道路。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到80年代,山西的纺织印染行业、陶瓷美术行业的设计人员全部为他们培养的学生,为山西的轻纺行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世纪90年代,他们又为我省的环境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培养了大约一半的人才。
原纺校校长戴晋明,岢岚县人,2000年9月至2013年任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院长(2005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副厅级)、党委副书记、教授;2014年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分管太原理工大学基本建设工作,至今年9月退休。
山西省轻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1959年1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山西省轻工业学院,1961年与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合并,校址迁往榆次市北郊。1979年轻工业厅分为轻纺两厅,轻工业学校也一分为二,纺织类的专业留在榆次筹建“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
山西省轻工业学校位于省城马道坡街57号,199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山西省轻工业学校与其它五所中专学校合并成立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轻工业学校更名为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分院,2009年改名为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工业与信息技术学校位于榆次顺城西街183号。前身为山西省纺织工业技工学校,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8年6月正式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技校。,初期校址设在运城市,后为服务全省纺织行业,搬迁至潇河之滨榆次市,同国家级重点中专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同属一套机构。
1999年由于体制改革,在阳泉市设立分校,分校地处阳泉市北大西街西河东路阳泉煤矿技工学校院内。2000年9月,省纺校归太原理工大学后,技工学校剥离并独立办学至今。2014年7月更名为山西省工业与信息技术学校,由山西省经信委主管,山西省人社厅业务指导。
学校现在校生1500余人,是一所集技工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校。
另有一所学校,1955年,中原工学院建校,前身是“榆次纺织机械工业学校”,大家不知道吧,改天再介绍!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奠定榆次纺校美术霸主地位的)】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