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里那些有意思的知识

 2024-12-08 05:48:01  阅读 725  评论 0

摘要:认知两个字在最近一年中,会经常出现在我的周围。突破认知,提升认知,认知升级等等。原来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直到最近读完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用各种原理,案例,组织学来解释心理活动是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这本书极其专业

认知两个字在最近一年中,会经常出现在我的周围。突破认知,提升认知,认知升级等等。原来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直到最近读完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用各种原理,案例,组织学来解释心理活动是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

这本书极其专业,和复杂,虽然它在扉页上写到,本书“通俗易懂”?但实际上读这本书是很需要专业的知识的。即是这样,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在想,只能看一些我觉的有意思的内容了,其他的我也看不懂。所以接下来,我要列举的,就只是这本书告诉的几件有意思的事儿。

《认知心理学》 里那些有意思的知识

一 、?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就像泡泡糖与泡泡糖之间的相互连系?

书中所写到,人脑仅仅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完整的神经系统包括搜集来自身体各部份信息的各种感觉系统和控制运动的运动系统。而信息加工则有相当多的时候是发生在大脑本体之外,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成分则是神经元。正是这些神经元对活动的反应,使得信息被传递或被进一步加工,因此对神经元的激活,使它不断产生更多的传递和触突,就能够使得信息被记忆和再造。

在读这一部份内容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是会想像泡泡糖,我们的体内好像有很多的泡泡糖,各个泡泡糖相互碰撞,关联,然后一闪而过的分离,因为强度不同有不同的触手。有的记忆深刻些,所以触手就会长些,那些泡泡糖也许就会变了形状。

这个想象突然带给我读书的好心情,就像小时候在阳光下的草地上追着彩色的肥皂泡。

二、视而不见是确实存在的

书中写到,对事物的查觉可以是视觉,可以是听觉,也可以是语言。不论是哪一种,相似性,有特征的,有过模版记忆的,都会比较容易的被感知到。然而书中也提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一个老人专注的帮人看地图指路的时候,两位路人从他们中间穿过,然后其中一位路人和问路的人进行了交换,而这位老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又叫做”变化盲“。?这是因为虽然这种变化真实的发生了,但它并没有改变当时的场景,因此我们很可能注意不到它。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当你专注的看电视,如果有人把你面前的水杯悄悄的倒满了,你很可能也没有关注到这份悄悄的爱意。

另一个有意思的就是前面写到的,视觉或是听觉或是语言,总是会对相似的或是有独特性的引发知觉。所以我们会对似曾相识印象深刻,也会对场景中的不同记忆更深。这让我想到旭旭之前教给我们的PPT课程,在一片简洁之中重点突出的文字总是会让人记忆深刻,同样,规整化的排比,对比,也更像是符合到了这里知觉对模版化的表现会更有关注一样。

三、同一时刻只做一件事?

如果不是书中说到,大脑实际上的工作模式是在同一时刻能且只能处理一个信息,我其实一直觉得,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才是值得羡慕的。人们处理信息总是要通过中枢认知,要做出判断,理解等这样的行为,中枢瓶颈是无法避免的。而这更像是从高架桥上下来的滚滚车流,最终被汇入到一条单车道,必须排队通过。所以为什么开车时听音乐可能不算危险,但开车时打电话却是非常危险。因为听觉接受但并不需要处理,但交谈一定涉及对信息的处理,而这需要更多中枢认知功能的参与。

即然大脑是这样的工作原理,那么在日常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中,更好的做法就应该是顺势而为,让大脑轻松的去工作,而不是强制让大脑同时处理多任务。所以专注则变的尤其重要,这也许就是当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效率会更高,也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在汇集的路口一辆一辆的通行,是否会比多车抢行其实更快更通畅呢??

四、给枯燥的内容插上想象的翅膀

书中提到视觉,听觉或触觉,其实都可以在大脑里产生映象。这种现象其实在越小的时候可能会越明显。都说小朋友天马行空,可以回想到很多小时候当老师在讲台上讲一个知识的时候,下面的小朋友可能在纸上画的是另一幅漫画情景。如果我们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时在脑海里去想象,你也会感觉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最近,呆在家里的时间,有时会教小朋友背书,当一边读书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课文接下来的场景和事情时,也会发现背书的效率大大提升了不少。

联想到时下热门的视觉记录,或是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画面式呈现,不由得想到这也许是符合了这一理论吧。那种如同漫画书中所常见的,脑海的气泡内容,确实是对一些枯燥的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五、想要强化记忆?试试闪光灯式的体验

什么是闪光灯,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场景,咔嚓一片白光之后,人物就被拍下来成为了一张照片,可以被长时间的保存。大脑的记忆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实际上,大脑对于细节的记忆时长理论上是很短的,但我们仍然能记的很久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如果仔细的回想和分析一下,现在我会发现那些记忆比较深的细节,大多数是不平常的事件,情感起伏大的,里程杯式的,平淡生活中的发光或是至暗的时刻,这些都可以想象成当那件事情发生之时,就好像咔嚓被拍了一张照片一样。

所以,学习应该也是一样。要想要记忆的深刻,也需要这样一个惊喜的时刻,或是情感的变化,或是原来如此的哇哦时刻。在我记忆里几次比较深的课堂体验中,言一的接纳自己,言二家瑞老师现场修改小六老师的故事,都有这样的闪光灯感受。我现在都还对家瑞老师一边讲解小六老师的故事,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故事的跌宕起伏的过程印象深刻。

六、刻意练习,次数和深度都要满足才能真正的精进

大多数时间我理解刻意练习,只是次数的叠加,并没有去考虑”深度”的因素。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次数的叠加固然能够使得自动化的形成,做这件事情不费力气。但是并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如同健身一样,如果总是保持相同的强度,做更多的次数,确实会使得肌肉形成记忆,再做同一个动作的时候会不费力气。但如果不再继续加大重量,那么肌肉的力量也许就不会再增强只是保持了。

就学习而言,比如读书,如果只是单纯的保证每天读一本书,那么长久以来,可能只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是读完的书真正吸收的又有多少却不一定。强化深度的去学习,思考,就像在第一条中所写到的,不断的让泡泡糖变的有更多的触突,不断让触突更强更大,那么学习也更加能够有效,大脑的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才会更强。

七、模仿是最快的学习方法

从0到1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但模仿就容易的多。书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算子。那我们如何去获得算子,如何去选择算子?孩童时代往往学习的速度飞快,但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呢?他们的说话过程并没有语法,但他们就是通过看着大人的唇语慢慢学会了发音,学会了说话。模仿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们后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后来被分享成为非常有效的方式,我们模仿样板的语音,语调,不停的重复,来记忆和练习“语感”,而这都是大脑在模仿的过程中去进行算子的获得,并且一旦获得,在下一次会自动去选择这些固化的算子。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模仿的过程,而我们魔鬼的课程,也是通过导师课程的拆解,把导师课程的算子展现给大家,通过大家不断的模仿去学习。各种公式,架构,套路,其实都是模仿前人或从前经验的算子,而我们一旦积累了足够多的可以匹配的算子,解决问题的效率才会更快。

八、你如何判断一件事很可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描述这件事

书中的一个例子印象深刻,同样是对600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在第一次描述中,更多的人选择了可以使“200人获救的方案” ,而第二次描述中,当把方案的描述改成“可能使400人死亡”?时,选择这个方案的人却减少了。

同样的方案,只是描述不同,一个关注于人们价值观中的正向依据,一个则是反向依据,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沟通中,如果能够使描述更加符合对方所认可和关注的价值观或观点,也许沟通的结果就会不同。所以,时下比较热门的正面管教,应该在这一点是很符合的。它更多的强调,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在沟通中更多的去引导正向的内容,而不是更强调与其相反的内容。

九、语言的理解与接受,更倾向于模块化与规则化

大脑对语言的接受是有自己的偏好的。除了前面有提到的模板,有特点,有闪光记忆之外,人们更倾向于理解模块化的内容,和有规则化的内容。这有点像我们对传统曲艺节目的喜爱。诗,词,还有古文,都是对仗工整的,相声,快板儿,三句半等都是有固定规则的艺术形式,还有广告,也都有意的采用了对比或是排比等。所以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金句的产生则是强化理解必不可少的总结。采用对比,排比,反比或是对照,压韵的法则所提取的金句,在大量信息的输入之后,点晴一笔总结往往印象深刻。

十、?良好的开头与良好的结尾并重

语言的理解也是有峰谷起伏的,而通常开头和结尾则是获得更多关注的地方。这是注意力的规律,也是大脑对语言接受的一个规律。因此在我们进行讲话时,也要注意开头和结尾,要在开头抓住对方的注意力,或是在结尾制造顶峰体验。同样在培训时,好的开场和结尾则非常重要。但是在经常的培训时,我们却常常以简单的自我介绍进行开场,在大家毫无好奇的时刻进入课程;而用普通的感谢来结尾则更加不能够使培训产生深刻的印象。这里又想起无论是课堂上,特别家旋老师的课程上的鸡尾酒会开场,印象特别深。也想起旭旭的PPT课程,有时PPT上展示的那句话,在开头或是结尾的地方,总会有几个字被设计的特别突出。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最有力的其实是在英语听力的考试时,我们总是能记住开头和结尾,但是对中间的名词会感到特别困难,深有体会了。

好啦,匆匆读完一本400多页的书,专业的名词确实没记住几个,但是这几个有意思的知识却让我对自己的知觉和理解是如何产生的,找到了理论依据。了解是知觉的开始,因为知觉,才更有可能去运用。所以,如同书中所强调的一样,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其实都会在生活中有所反映。也许我该在今后的生活中,再不断一一发现更多有趣的心理活动依据,而这也是阅读中特别有意思的一种经历。

人类对脑和它的运作方式有许多误解。

大脑是人身上最惊人的器官。上百万的细胞以某种方式聚集到一起,就产生了思维、感觉和行动——而人之为人,也源于此。

所以,人们对于这个3磅(大约2.4kg)的“大肉块”的工作方式有如此多误解实在不足为奇。以下是二力河蟹总结编辑关于大脑的五个最大的谣言。

谣言一 听莫扎特能让你更聪明

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能够让人更聪明的谣言在过去的20年甚嚣尘上。1998年,佐治亚州州长甚至想要设立基金,给该州每一名新生儿一份免费的古典音乐磁带或 CD。但事实是,只有非常罕见的数据显示听莫扎特能够让你变聪明。

“莫扎特效应”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 1993 年,著名杂志《自然》刊发了一篇论文。该研究由 Frances Rauscher(现在任职于威斯康辛大学)主持,研究发现听10分钟莫扎特奏鸣曲(编号448)的大学生比听放松指令,或什么都不听的学生在空间智力测试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数(8分)。

但即使在该研究中,效果也非常短暂——10到15分钟后就逐渐消失。而且听莫扎特也仅对折纸或用铅笔解决迷宫问题之类的空间智力测试中有效。(随后的研究发现给子宫中的小鼠听莫扎特也有类似的、让空间智力提高的效果。)

但是整体来说,寻大夫健康网,某一方面的智力提高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能如此。所以,没有理由认为这能提高人的数学或文字推理能力。

从那时起,人们开展了数十个研究验证古典音乐的效果。一些能够重复最初《自然》杂志所刊登研究的微小效应,但也有些失败了。

一些科学家认为相比于莫扎特的空间结构天赋,实验的结果与乐趣和情绪更相关。并且实验显示其他音乐也有类似的效应。在2006年一项对10岁和11岁的儿童进行的实验中,Blur 的摇滚音乐比莫扎特的效果更好。

即便如此,对特定莫扎特奏鸣曲的研究现在依然在继续,持续至今。最近有些研究提示莫扎特对癫痫病人脑电波模式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谣言二 右脑负责创造思维,左脑负责逻辑思维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称为胼胝体的结构连接。这种结构导致很多人推测两个半球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其中很多猜测并不正确。

一个健康的大脑总是通过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共同工作。现代脑成像技术例如 fMRI 明确证实大脑协同合作。即使是只涉及到语言、数学和创造的简单任务也跨越了半球,由整个大脑共同完成。

大脑的左右半球只有一个主要区别: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左半球控制身体右侧。

然而,即使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如果一个人受到大脑损伤,健康的部分有时可接管受损部分的功能——甚至是大脑另外半球的区域。

例如,外科医生有时会为了阻止反复剧烈发作的癫痫,切除儿童的半个大脑。一些孩子可能会失去对侧身体的运动能力,但是很多依然能够正常行走和说话——性格也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对于为何最初大脑会一分为二也有一些很好的解释——获得更好的整体功能。关于这个,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 Tania Lombrozo 有一个有趣的采访。)

谣言三 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

这个错误说法来源不明、传播范围极广。它的持久传播可能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渴望——每个人都有未解锁的惊人潜力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现在利用 fMRI 和其他成像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大脑的实际使用情况。他们发现即使在执行非常简单的任务时,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整个大脑都在活动。梅约诊所(Mayo Clinic)的神经专家 John Henley 在《科学美国人》中解释道:“证据显示你的大脑全天都在100%运转。”

考虑大脑的能耗能给你更直观的认识。大脑是一个饥饿的器官,占人类消耗冷凉的20%。人类进化出如此大型、高能耗的大脑却没有整个投入使用的话,就太低效了——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绝对会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谣言四 成年人无法产生新的脑细胞

公平地说,这不仅是一个流行的谣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多数科学家坚定地认为人一旦成年,就不再产生新的脑细胞。他们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当 196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者 Joseph Altman 发现成年小鼠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时,其他研究者置若罔闻。

但是随后这一现象在其他物种中也得到了证实。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成年鸣禽产生新的脑细胞的证据。90年代,在小鼠和猴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证据。

最终在1998年,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成年人也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他们通过向数名患有癌症的志愿者大脑中注射细胞标记物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些病人去世之后,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大脑,并在海马区域(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发现了新生细胞的切实证据。

科学家仍然在研究这些新生细胞的具体功能,以及他们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谣言五 你的记忆准确无误

记忆可能非常不可靠,甚至是当时看来非常鲜明的、高度情感化的记忆(这种记忆常称为“闪光灯记忆”)。我们的记忆常含有错误、空白、错误暗示和近似。记忆通常随时间衰退。大脑并不是完美的电脑似的数据存储设备,而是易错的肉质器官。

例如,在极其戏剧化的辛普森谋杀案审判注释1后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关于如何听到审判裁决的记忆在15个月后只有一半正确。而在32个月后,正确率只有29%。

在911事件7周后进行的研究发现,73%的曼哈顿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事件发生当日看到了第一架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的镜头。但这是不可能的。该组镜头直到9月12日才对公众公开。

根据 Greg Miller 在《史密森尼》(Smithsonian)杂志的描述,Karim Nade 等一些研究人员相信,当记忆被频繁唤起时,它们最容易变得扭曲。并且这可能意味着,回忆越重要,回忆的次数越多,就越可能出错。重要的回忆一直伴随着你,而它们一遍一遍在你脑中重演,却可能离事实越来越远了。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认知心理学》 里那些有意思的知识】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480462.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91秒, 内存占用2.02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