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共基础知识: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2024-12-19 23:18:01  阅读 695  评论 0

摘要:《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时候就立志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可以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遇到事情就不再困惑;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哪些是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

《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时候就立志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可以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遇到事情就不再困惑;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哪些是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知道了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追求天命;六十岁时为人处世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也不会超过规矩的限制。受这段话影响,后世逐渐出现而立之年、天命之年这些说法来指代人的年龄。

其实,不仅是《论语》中有关于年龄的称谓,许多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年龄的各式叫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即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其中的垂髫常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孩子,一般该阶段的儿童的头发自然下垂,因而将这一年龄段称之垂髫之年。

而关于孩童的称呼还有许多,如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常用用于形容婴幼儿,即未满一岁的幼童;孩子长到两三岁时,就称之为孩提之年;到了七岁八岁左右,小孩普遍到了换乳牙的年龄,这时就称之为始龀(龀,即乳齿)。

2022公共基础知识:古代人的年龄称谓

到了人们成年时,男女的年龄称谓也有所不同。清朝以前,汉族男孩十五岁时候就要束发为髻,意为成童,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意为成年,因此故用束发来指代男子十五岁,弱冠来指代男子的二十岁;及笄之年是用于形容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中有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为女子此时已经到了出嫁的年岁,即十五岁。

古人到六十岁时,便称为花甲,因旧时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即称一个甲子;七十岁即为古稀之年,出自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至于到八九十岁时,即称之为此人已到耄耋之年,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后来引申为高寿;如果有幸能活到一百岁,就被称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古代有尊老的传统,在康熙到乾隆年间曾多次举办千叟宴,由皇帝做东来宴请天下老人,凡年岁在六十五岁以上者,官民不论,都可来京赴宴参会。此外,如果一个人特别长寿,那么传说中还有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等说法。

二、例题展示

按照古代年龄的说法,下列年龄从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耳顺-天命-不惑-耄耋

B、襁褓-垂髫-弱冠-而立

C、孩提-始龀-及笄-豆蔻

D、不惑-天命-而立-耳顺

答案B。解析:耳顺,指六十岁,天命,指五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A选项错误;孩提,指两三岁,始龀,指七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C选项错误;不惑,指四十岁,天命,指五十岁,而立,指三十岁,耳顺,指六十岁,D选项错误;襁褓,指一岁以下,垂髫,泛指童年,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故本题答案为B。

三、考察形式

记忆性题目。在公共基础知识里常识部分进行考察。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2022公共基础知识:古代人的年龄称谓】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634318.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820秒, 内存占用1.99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